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野生动植物生态保护

  • 中国野生动物贸易时空格局分析

    卢杭;谢洪雨;王玉君;索梦曦;张晋东;杨洪波;

    为全面展示中国野生动物贸易的时空格局,向中国乃至全球野生动物贸易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提供支持和参考,研究基于2000—2018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数据,以中国野生动物(涵盖濒危与非濒危动物)及其制品的贸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野生动物总体及典型类群的进出口量变化趋势及国别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野生动物进出口量在2000—2018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进口量显著扩大,主要贸易伙伴为东南亚、西欧及北美国家;(2)各类群的贸易进出口量均经历了显著的波动增长,但不同类群存在明显差异,海洋哺乳类、爬行类、鸟类和野生动物制品的进口量普遍高于其出口量,而灵长类和两栖类则是出口量更大;(3)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野生动物贸易量增长率高于非“一带一路”国家,但与“一带一路”国家野生动物制品贸易量增长率则低于非“一带一路”国家;(4)是否为“一带一路”国家与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进出口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最后,基于研究发现,讨论了中国以及全球野生动物贸易管理面临的挑战及潜在威胁,同时提出了优化野生动物贸易监管、加强野外种群监测和加强跨国合作等建议。

    2025年05期 v.46;No.175 447-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更新

    黄耀华;王彬;戴波;付励强;刘婷婷;罗欢;王平;陈建唯;张海淇;何兴成;张塔星;张晋东;

    为明确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2016年1月—2024年6月,在该保护区开展鸟类样线调查及红外相机监测,共记录到257种鸟类,其中新记录鸟类有54种,结合历史资料确定保护区内共有鸟类328种。保护区鸟类以雀形目(Passeriformes)为主,有23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9种;中国特有物种17种;IUCN红色名录濒危物种3种。鸟类构成以繁殖鸟为主,留鸟和夏候鸟总占比为84.75%。鸟类分布型以东洋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为主,区系特点是古北界和东洋界鸟类相互渗透,以东洋界为主,更具南方鸟类特色。

    2025年05期 v.46;No.175 45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生物学与环境科学

  • 涪江下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水质现状研究

    张家铭;周鑫鑫;李清华;张玉凤;沈彦君;

    为探究涪江下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水质空间现状,于2023年9月在涪江下游设置18个采样断面开展浮游生物调查与分析,并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指数(J)及Margalef指数(D)综合评价水质受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涪江下游共分布有浮游植物8门74属195种,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主,占47.69%;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4.23×10~4个·L~(-1),平均生物量为2.0814 mg·L~(-1);H′、J及D的平均值分别为2.94、0.84、7.10。浮游动物共分布4门53属118种,以轮虫类(Rotifera)为主,占44.07%;密度与生物量均值分别为39个·L~(-1)、0.0249 mg·L~(-1);H′、J、D的平均值分别为2.6779、0.8740、5.1471。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受NH_3-N的影响。浮游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流域各段水体污染程度为清洁至轻度污染。水体理化指标结果显示,水质处于Ⅰ~Ⅲ类水,Ⅱ类水居多。建议后期需要进一步加强该流域水生态环境监管与保护管理工作。

    2025年05期 v.46;No.175 461-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 登山步道对木本植物吸收根性状的影响

    石宗坤;张晋东;刘敏;王祖华;

    为了探究自然保护区登山步道对植物吸收根性状的影响,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处海拔(600 m和2000 m)布设2条垂直于步道的样线,通过测定离步道不同距离的木本植物吸收根性状和土壤特征,分析了距离和海拔对吸收根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距离对吸收根性状无显著影响,但距离与海拔的交互作用对吸收根的P含量和N∶P有显著影响;在2000 m海拔处,随离步道距离的增加,吸收根的P含量增加,N∶P降低,但两者在600 m海拔处不受距离影响。(2)海拔对吸收根N含量、C∶N、N∶P及吸收根的比根长有显著影响。(3)土层厚度、土壤温度及土壤pH能够解释吸收根性状13.0%的变异。因此,在高海拔区域,登山步道对木本植物吸收根性状具有显著影响,建议保护区应尽量避免在高海拔区域修建步道。

    2025年05期 v.46;No.175 473-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不同保鲜液处理对蝴蝶兰切花催花保鲜效果的影响

    王文君;彭东辉;周育真;

    为探究最适宜蝴蝶兰切花的瓶插保鲜液组合,以蝴蝶兰切花Sogo Yukidian ‘V3’为实验材料,在花枝开花率为70%时进行采收,采用纳米银(NS)、蔗糖和6-苄氨基嘌呤(6-BA)作为催花保鲜液成分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多数保鲜液组合都对蝴蝶兰切花具有显著的催花保鲜作用,3个成分对切花最佳观赏期和瓶插寿命的影响为蔗糖>6-BA>NS。最佳催花保鲜液组合为20 mg·L~(-1) NS+10 g·L~(-1)蔗糖+20 mg·L~(-1) 6-BA。与对照组相比,使用该组合可使新开花苞平均花径增大1 cm,开花率提升18%,最佳观赏期和瓶插寿命分别延长15.67 d、18.17 d。此外,保鲜液处理可以显著延缓花枝鲜重的降低速率,维持切花体内的水分平衡。

    2025年05期 v.46;No.175 480-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数学与统计学

  • 置换群作用下的一类等间距环型排列的计数

    唐善刚;

    线型排列与环型排列的计数是组合数学中一个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通过引入二面体群作用于一类等间距映射集生成的等价类给出无限重集上的等间距环型排列的定义;再运用Burnside-Polya计数定理等组合分析方法及整数数论方法,推导出无限重集上的等间距环型排列的显式计数公式,进一步丰富了环型排列的计数研究结果。

    2025年05期 v.46;No.175 487-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5K]
  • 双定时混合截尾下双参数指数分布参数的Bayes估计

    牟悦嘉;李云飞;

    在双定时混合截尾场合下,针对双参数指数分布,首先研究了门限参数(μ)和尺度参数(θ)的极大似然估计。然后讨论了μ已知时,θ在3种损失函数下的Bayes估计和E-Bayes估计,结合遗传算法得到了共轭先验分布中超参数的最优值,数值模拟表明遗传算法能够更加准确地估计超参数,从而提高参数Bayes估计的精度。最后研究了μ和θ均未知时两个参数的Bayes估计,数值模拟表明两参数的Bayes估计精度高于极大似然估计精度。

    2025年05期 v.46;No.175 492-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化学与材料学

  • 一种用于铜离子检测的稀土双配位荧光探针

    任泽华;韩剑宏;许欣;

    铜离子污染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还会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对人体造成危害,为了能快速地对铜离子进行精准检测,本研究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具有高灵敏性且易于制备的荧光探针B-Ce-GMP。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理,在HEPES缓冲液中实现对铜离子的高灵敏性荧光猝灭型检测,并进行荧光探针实用性的研究。研究表明,该荧光探针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在HEPES缓冲液中对铜离子的最低检测限为2.74μmol·L~(-1)。

    2025年05期 v.46;No.175 499-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地理学与经济学

  • 基于空间句法和POI数据的寺庙类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优化研究——以成都市大慈寺和文殊院为例

    杨艳萍;吴潇;游德菊;

    寺庙类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多元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空间优化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提升空间品质及带动区域旅游发展。基于空间句法及POI核密度耦合分析,从“空间-社会”双重维度探讨成都市大慈寺与文殊院两处寺庙类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结构、各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特征及其相关性,并提出针对性的空间优化建议,以平衡街区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个街区内部空间渗透性差,人流不易进入寺庙内部,且街巷指引性差,但适度的低可理解度也增添了街巷的探索乐趣;(2)街区空间内聚且主次分明,寺庙文化对街区的功能定位、空间形成与演变有一定影响;(3)大慈寺街区商圈辐射力强于文殊院街区,且因定位、空间结构、业态分布等不同,两街区不同时段人流变化特征各异;(4)各服务设施分布与全局整合度关联程度各异,休闲娱乐、购物、餐饮设施分布相关性更高,且除可达性外,设施分布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根据对比分析结果,从街区街巷格局、历史遗存、业态分布、文化特色4个方面总结空间优化建议,为寺庙类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传承与更新提供有效借鉴。

    2025年05期 v.46;No.175 506-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7K]
  • 巴蜀石窟寺文旅走廊空间识别与旅游适宜性评价

    周小河;张哲林;张云耀;

    为了更好地对巴蜀石窟寺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以川渝地区为研究区,基于省级及以上石窟寺文化遗产,运用CCSPM模型科学界定巴蜀石窟寺文旅走廊空间范围,并从文化景观特质要素、社会要素、自然要素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探讨走廊旅游适宜性情况。研究发现:(1)巴蜀石窟寺空间影响范围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在资阳、大足形成纵向延伸的石窟寺文化覆盖带。(2)巴蜀石窟寺文旅走廊空间分布方向与形态由历史交通要道特征决定,形成了以线串点、连线成网的整体性网络空间格局。(3)巴蜀石窟寺文旅走廊旅游适宜性空间等级分布不均衡,具有明显的都市向心力,成渝城市群旅游适宜性高于东部、西部山地地区。基于此,提出了发挥线性文化遗产的带动作用和重庆中心城区、成都、资阳—大足的核心引领作用,构建巴蜀石窟寺遗产空间网络和三核三带的旅游利用空间格局的策略。

    2025年05期 v.46;No.175 517-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0K]
  • 中国医疗资源供需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张家其;庄振猛;李强;

    医疗健康是民生基本需求,识别医疗资源供需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检验卫生服务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医疗资源供需评价体系,融合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2015—2021年我国31个省份医疗资源供需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各省份医疗资源供需耦合协调度随时序呈缓慢和上升态势,但省际医疗资源配置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且需求滞后型省份占比最高;(2)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逐渐形成以东部为轴带、向内陆扩散的“川”字梯度发展格局,同时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聚集特征;(3)经济发展、人口结构、资源集聚力、政府调控是推动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且政府调控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解释力最强。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制定高效完整的区域协调战略、构建供需群体合作交流机制和改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公平性等建议。

    2025年05期 v.46;No.175 525-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 共享住宿中居民领地行为对游客负面口碑传播的影响:基于心理逆反视角

    倪镇东;程晓菁;林宝民;

    居民领地行为研究已成学界研究的焦点,然而现有研究仅考察了居民领地行为与游客现场行为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居民领地行为对游客游后行为的持续性消极影响。研究基于心理逆反视角,借助SPSS 25.0、Mplus 8.0和fsQCA 4.0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比较定性分析对512份游客样本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居民领地行为正向影响游客负面口碑行为;心理逆反中介了居民领地行为与游客负面口碑行为之间的积极联系;特质正念负向调节了居民领地行为对心理逆反的积极作用以及心理逆反对居民领地行为和游客负面口碑行为的中介作用。相关结论为如何在共享住宿中规避游客负面口碑传播行为,以及如何打造主客共享空间的民宿企业等方面提供了思路。

    2025年05期 v.46;No.175 534-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物理学与天文学

  •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夜天光背景测量研究

    杨晨;王铭先;杨帆;刘小龙;孙唯佳;苏晨;叶梓颐;段晓苇;何飞;王坤;邓李才;

    暗夜作为关乎地球生态系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对于基础研究的开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重大。由于城市化进程及城市景观亮化,暗夜正在遭受严重破坏,深入研究暗夜环境是保护暗夜资源的必要手段。本研究以北京西郊山区的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运用天文技术手段,采用实地测量天空背景亮度的方法开展严谨测量,获取了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的天空背景亮度数据,呈现了保护区当下的暗夜环境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百花山保护区暗夜优良,具备动物保护研究和星空文旅开发的基础,但也面临着周边光污染渗透等潜在威胁。本研究可作为城市周边暗夜环境保护的范例,并为相似地区的暗夜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46;No.175 543-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教育与教学

  • 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变化与启示

    苗成林;李瑞;安志鹏;古丽娜·沙比提;

    为了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教学建议的新变化,为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化学教学实施和改革提供启示和参考,运用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2011年版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的变化并总结其新特点:(1)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科学制订教学目标;(2)注重大概念作统领,合理组织教学内容;(3)凸显化学实验价值,新增跨学科新篇章;(4)开展素养导向教学,促进学习方式转变;(5)提供详实教学案例,助力化学教学实施。得出如下启示:精心研制指向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与实施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高度重视并善于运用化学实验教学;推动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融合教学;充分剖析并灵活运用教学案例指导教学。

    2025年05期 v.46;No.175 551-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正>《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西华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刊物。本刊1980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5072,CN 51-1699/N。主要刊用自然科学领域(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创新性和重要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教育研究方面的研究论文、综合评述和研究简报。

    2025年05期 v.46;No.175 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