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超;杨楸楠;王明曦;
针对蓝藻特有的越冬—复苏生活习性,以春季太湖水柱中复苏蓝藻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模拟研究不同浓度过氧化氢(H_2O_2)对蓝藻生长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 mg·L~(-1) H_2O_2对复苏蓝藻光合活性的抑制具有时效性,其最大光量子产量和有效光量子产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5 mg·L~(-1) H_2O_2是抑制复苏蓝藻生长的最低有效浓度,对水柱中叶绿素a和藻蓝素的72 h去除率分别为60.1%和52.2%,且完全抑制蓝藻的光合活性,降低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丙二醛含量,破坏细胞的抗氧化系统,对藻细胞膜造成的脂质过氧化是抑制蓝藻生长的内在机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5 mg·L~(-1)和20 mg·L~(-1) H_2O_2对水柱中叶绿素a和藻蓝素的去除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建议在藻密度较低的复苏阶段添加低浓度H_2O_2以降低施用成本及潜在生态风险。本研究可以为科学合理选择控藻时机,优化除藻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2019年03期 v.40;No.145 224-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7K] - 余小丽;唐贇;康迪;杨雪;邹书珍;
用化学试剂预处理秸秆可以提高厌氧发酵效率。本研究利用NaOH、NH_3·H_2O、CH_3COOH和HCl四种化学试剂分别对水稻秸秆进行预处理后直接混合牛粪,进行35 d的厌氧发酵。测定发酵初始环境和发酵过程环境中的纤维素酶活力、还原性糖含量、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和pH值,并分析不同化学试剂预处理对厌氧发酵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四种化学试剂预处理水稻秸秆均能提高其与牛粪混合物的厌氧发酵日产气量峰值和原料产气率,并且使日产气量峰值出现时间提前,其中NH_3·H_2O预处理组的原料产气率最高,为303 mL·g~(-1)TS,显著高于未经预处理组(CK组)(P<0.05)和其他预处理组(P<0.05),并且不同预处理方式之间的原料产气率差异显著(P<0.05);2、各预处理组发酵初始环境的纤维素酶活力和还原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CK组(P<0.05),提高了发酵过程环境中纤维素酶活力和还原性糖含量的最大值,其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受预处理方式的影响;3、通径分析表明,发酵初始环境对最大产气比率存在直接和间接影响;4、因子分析表明,厌氧发酵系统各阶段受厌氧发酵过程中环境因子的影响,不同发酵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并且不同预处理组的相同发酵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也不相同。本研究结果能为生产实践中厌氧发酵秸秆的预处理方式和条件提供理论基础。
2019年03期 v.40;No.145 230-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 叶明露;陈家欣;
集列的上(下)极限的计算是实变函数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但其计算公式对复杂的集列并不适用。本文主要证明了当集列{B_n}~∞_(n=1)和{C_n}~∞_(n=1)均单调时,集列{B_n×C_n}~∞_(n=1)的上(下)极限集分别等于{B_n}~∞_(n=1)和{C_n}~∞_(n=1)的上(下)极限集的笛卡尔集。当笛卡尔型集列的每个坐标集列均单调时,我们还证明了上述等式关系可以推广到有限个集合中去,但不能推广到可数个集合中去。通过例子,我们还展示了上述等式关系的运用。
2019年03期 v.40;No.145 251-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侯艾君;廖家锋;
本文研究了一类共振奇异p-Laplacian方程正解的唯一性,克服了相关临界点理论无法直接寻求含奇异项方程解的困难。首先,利用变分方法,获得了该方程对应能量泛函的一个全局极小值点。然后,结合解的定义,证明了这个全局极小值点为方程的解且是正解。进一步,利用分析技巧,证明了该正解的唯一性。该结果推广并改进了近期相关奇异p-Laplacian方程的结果。
2019年03期 v.40;No.145 256-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秦璐;张富;张征;
经典分析中,积分与极限交换运算顺序是积分极限问题的重要解决手段之一,这时,通常要求被积函数列是一致收敛或是满足勒贝格控制收敛定理的条件。本文给出了一类被积函数列在区间上内闭一致收敛,但不可以进行积分与极限相交换的积分极限问题的求解:■,其中ε∈(0,1],f(b)=1;0<m<f′(x)<+∞,x∈[a,b];g(x)为[a,b]上的连续函数。本文利用反函数的性质,给出了一定前提下■的求解方法,并进一步考虑了■问题的求解。
2019年03期 v.40;No.145 262-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 费双林;罗家贵;苑小丹;
指数不定方程是一类重要的不定方程,Jesmanowicz-Terai猜想就属于指数不定方程的内容,对此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结果。本文利用初等方法,主要是因式分解和简单同余方法并结合Catalan's猜想的基本结论,即两个连续的方幂数有且仅有8和9,得到了一类特殊的指数型丢番图方程p~x+p~y=z~n(n>1)的全部非负整数解,我们证明了该方程当p为奇素数时,它的解与麦什涅素数对应。本文得到的结果改进了Tatong-Suvarnamaniv和Dibyajyoti的结果。
2019年03期 v.40;No.145 268-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 朱开晓;吴明忠;
本文对Kim Hyuk提出的一个特殊的4维幂零左对称代数L_1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线性变换作用在代数生成元上的结果,得到了幂零左对称代数L_1及其相邻李代数的导子和自同构的矩阵形式,并且发现幂零左对称代数L_1的导子代数是一个Able李代数,L_1的相邻李代数是可完备化的。
2019年03期 v.40;No.145 271-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刘海燕;韩菲;
在二阶椭圆偏微分方程中,边值问题仍然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其中Neumann问题是大家极力想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借助梯度内估计、Hopf引理、极大值原理给出一类Laplace方程的Neumann问题的边界梯度估计的一个证明。主要根据所在领域分为三种情况:1)若?(x)在?Ω_(μ0)∩Ω上达到极大值则归结为梯度内估计;2)若?(x)在?Ω上达到极大值则可由Hopf引理可得■有界;3)对固定小的正常数μ_0>0,若?(x)在Ω_(μ0)上达到极大值则有极大值原理证明■有界。三种情况采用不同方式证明,综合得到最终的结果:■
2019年03期 v.40;No.145 27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邵重阳;李众;胡灿;彭再云;
本文主要研究了α-半预拟不变凸函数在多目标规划中的最优性条件及其等价刻画。首先给出α-半预拟不变凸函数的定义及验证其存在性的例子,其次获得其在多目标规划中的最优性结果,并且举例说明所得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借助假设条件A与C,给出了α-半预拟不变凸函数的一个等价刻画。
2019年03期 v.40;No.145 283-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李运通;尚海涛;黄小杰;
主要研究了涉及分担函数的全纯函数的正规定则。雷春林,杨德贵和方明亮等证明了在亚纯函数族中,函数的零点至少为k+1重,且对任意一个函数与其k(≥2)阶导数分担一个全纯函数,则该函数族正规。本文利用Zalcman-Pang方法,证明了全纯函数在k=1的情况。设a(z)(≠0),b(z)(?0)为区域D内的两个全纯函数,F是区域D内的全纯函数族,其若对族中每一个函数f,f的零点均为重级,且f=a(z)?f′=b(z),则F在D内正规。
2019年03期 v.40;No.145 292-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陈忠升;高翊富;赵仕梅;
基于成渝经济区1960—2017年期间15个气象站点的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数据,借助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对研究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17年期间,研究区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约为0.14℃/10a,而降水量则表现出显著减少趋势,变化速率约为-16.1 mm/10a,这说明成渝经济区气候变化表现出由"暖湿"向"暖干"转型的态势;2)气温和降水量均存在显著突变,其中气温在1998年发生了显著暖突变,而降水量则发生两次显著突变,突变时间分别为1972年和1986年;3)无论是整个研究时期还是突变前后时段,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能为该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2019年03期 v.40;No.145 296-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4K] - 杨丹;
降水是反映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升钟水库是嘉陵江流域最大的人工水库,研究该区的降水变化特征对拟定合理的蓄调水计划、有效开发和保护升钟水库的水环境资源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1983—2011年升钟水库的月降水资料,采用集中度、集中期指标分析了降水的年内分配特征,采用Mann-Kendall和小波分析对四季及年降水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和周期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3—2011年间升钟水库降水量均主要集中在6—7月,但在观测期间降水的年内分配有均衡化趋势;2)1983—2011年间升钟水库降水量总体以9.786 mm/a的速率增加;3)升钟水库降水量在季节和年际尺度上均大致以14a为第一主周期,以9a为第二主周期,以5a为第三主周期。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升钟水库水资源的过程中应遵循该区降水变化规律,因时制宜地进行水资源利用和调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019年03期 v.40;No.145 304-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3K] - 余霞;王如渊;周敏;易鹏;邓静;
为了研究成渝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县域空间差异及分布规律,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利用Eviews 7.0、Geoda和ArcGIS 10.2软件,对成渝经济区145个县(区)2000—2016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不同县(区)之间投资效益差异大,最高的县(区)和最低的县(区)差距达10倍以上;在空间上,县(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存在明显的分异,整体上呈现东北、西南片区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分布;成都、重庆二市的主要城区投资效益最高,在整个经济区空间上形成双核心分布模式;接壤川西北高原地区的县(区)投资效益最差;成渝经济区2000—2016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呈现正向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分布集中且明显。
2019年03期 v.40;No.145 310-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