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建伟;许童;吴华;陈琳娜;孔玉忠;赵鑫永;张晨光;郭齐韵;李佳潼;张泽林;朱康成;
研究退耕背景下横断山区典型县域土地利用地形梯度分异及其驱动因素,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基于2000—2020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地形梯度分级和PLUS模型,分析了越西县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分异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越西县土地利用以草地和林地为主,二者面积约占77.95%,呈现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扩张,其余地类缩减的趋势。(2)越西县土地利用具有显著的地形梯度分异特征,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高度集中于低海拔的平坦河谷地带,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主要集中在较大起伏的山地带。(3)农田生产潜力、坡度、距铁路距离、坡向、人口密度和海拔分别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扩张的主导因子,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受自然和经济因子的共同作用影响。越西县需贯彻因地制宜的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推动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2025年04期 v.46;No.174 387-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1K] - 邓婕;罗明良;白雷超;王丹;
城市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缩影,区域内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确定城市的空间辐射范围是协调区域内城市关系的前提条件。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出城市原始综合实力得分,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作为权重引入加权Voronoi图模型,划分出四川省城市的空间辐射范围并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在2016—2021年四川省大多数城市综合实力有所提升,但巴中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综合实力存在明显下降,对应的城市空间辐射范围面积大幅缩小;综合实力得分高的城市其空间辐射范围未必大;城市空间辐射范围与行政区划范围差异最明显的是成都市、攀枝花市、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总之,2016—2021年,四川省城市发展出现上升态势,但城市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未来应当深入探究差异成因,促进城市均衡协调发展。
2025年04期 v.46;No.174 396-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陶其中;辛晨宁;汪勇政;余浩然;
为探究长三角城市群2010—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关系,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中心城市为对象,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格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由多核心结构向连片拓展演变。(2)两系统耦合度属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度呈缓慢增长的态势,由勉强协调跃升至初级协调,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3)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效应总体呈现正相关性,在局部空间关联上H-H聚类及H-L聚类城市逐年增加,L-L聚类城市逐年减少;H-H聚类城市分布于东南部,L-L聚类城市分布于西部。(4)不同驱动因子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间异质性,在2010及2015年以人均可支配入指标影响力为最高;2020年影响力最高指标为社会需求满足度。据此,提出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5年04期 v.46;No.174 403-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 谢奎;翟有龙;王辉;姜月;
以乐山市为对象,构建耦合协调模型,采用熵权TOPSIS法,结合Kernel核密度估算,探究2011—2020年该区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乐山市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发展基础良好,总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乐山市达到中度耦合协调及以上的地区由18.2%上升至100%;在空间演化上形成了由点及面的特征,中心城区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耦合协调发展核心区存在向外扩张的趋势。部分地区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有待提升。(2)乐山市各地区之间的绿色发展指数差异较小,但新型城镇化指数差异较大。整体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多属于城镇滞后型、城镇追赶型两种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是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的阻力。(3)乐山市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增长是内生动力,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空间扩张和生态环境保护是重要推动力,资源消耗是主要阻力。
2025年04期 v.46;No.174 412-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邵悦;戴技才;
收集并整理清代河南地区旱涝灾害的历史资料,利用灾害等级法、平均旱涝指数等方法,探究清代河南地区旱涝灾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粮价响应。结果显示:(1)清代河南地区共发生旱涝灾害2584次,其中旱灾1527次,涝灾1057次。旱涝灾害频次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整体可划分为4个时期。(2)旱灾多发生于春、夏两季,易形成多季节连旱;涝灾则常发于夏季,为单一季节灾害。(3)旱灾空间分布较分散,高发区为修武县、武陟县、获嘉县所在的黄河流域;涝灾集中分布在以淮宁县(今周口市淮阳区)、商水县、项城县、郾城县(今漯河市郾城区)为中心的东部黄淮海平原。(4)河南地区整体由旱转涝,干旱区面积缩小,洪涝区面积扩大。(5)大米、小麦、粟米、高粱、黑豆的价格对旱涝灾害的响应存在一年的滞后,其中小麦价格与旱涝灾害频次间的相关性最强。以古鉴今,透析历史旱涝灾害规律及其与粮价的关系,对现今河南省防灾减灾和稳定粮食价格、维护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5年04期 v.46;No.174 420-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7K]